新闻动态

忽必烈建立元朝,要感谢一个叫廉希宪的人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1271年,忽必烈将国号更改为“元”,蒙古帝国至此终结。元朝疆域广大,为中国史上之最,囊括漠北、蒙古高原、辽东及西南,影响深远。

蒙古勋贵视忽必烈大汗之位不正,多拥戴阿里不哥为正统。那么,忽必烈究竟如何战胜阿里不哥,创立元朝,再度一统天下呢?

忽必烈建立元朝,应感激廉希宪。若无他,元朝历史或不存在,南宋或能收复中原。但历史不容假设,廉希宪被伯颜赞为真男子、真宰相,助忽必烈完成大业。

廉希宪,畏兀儿族人,才华可比诸葛亮、王猛,文武兼备。张良、刘伯温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谋臣难及,若生于汉、唐、明,廉希宪之影响力将更为显赫。

1259年,蒙哥大汗在重庆逝世后,蒙古帝国再起纷争。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蒙古汗位,纷纷发起攻势,展开激烈较量。

幼子阿里不哥守和林,获西道诸侯王与蒙哥军团支持,蒙哥诸子亦拥之。在蒙古诸侯王眼中,阿里不哥乃正统,忽必烈应听命于他。

与阿里不哥相比,忽必烈境遇略显窘迫。因早年汉化改革过激,忽必烈遭蒙哥训斥并失权。南征时,他留守燕京,无权领兵,后组建杂牌军替代塔察儿,攻打鄂州。

忽必烈壮志凌云,誓要称帝,主宰蒙古。为胜阿里不哥,他制定两大策略:争取东道诸侯的拥戴,并掌控陕甘地区,以此实现对阿里不哥的全面围堵。

成吉思汗弟及其后裔封地于大兴安岭、辽东,称东道诸侯,以塔察儿为首。若其转投阿里不哥,蒙古军自东北威胁燕京,助阿里不哥南下,忽必烈将陷入困境。

1259年,忽必烈驻鄂州未撤时,廉希宪自告奋勇前往辽东见塔察儿,凭借其辩才分析双方形势,并承诺成功后将给予塔察儿重赏。

廉希宪高度认可塔察儿的地位与功绩,称赞道:“众臣已决,大王地位尊崇,若至开平,必当首推大王,不可让他人抢先。”

意思明确,忽必烈获众多汉军世侯拥戴,盼其继位。您身为东道诸侯之首,若表态支持,忽必烈必胜。届时,您将成为忽必烈首席功臣,荣耀无比。

塔察儿经廉希宪劝说后达成协议。1260年,忽必烈于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,仅东道诸侯出席,塔察儿带头支持,其他王爷附议,忽必烈遂登蒙古大汗之位。

忽必烈登基之际,阿里不哥获西道与漠北诸侯拥戴,于和林举办忽里勒台大会,自封大汗。至此,蒙古帝国双汗并存,冲突一触即发。

阿里不哥势力雄厚,受蒙古勋贵支持,实力强大。廉希宪建议忽必烈攻占关陇,掌控西北,切断漠北补给线,以此一战决胜。

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的关键在于陕甘,掌控此地即占先机。当时,陕甘、四川局势混乱,阿里不哥势力强大,稍有疏忽,便满盘皆败。

蒙哥军团分布在四川与陕甘。四川的密里火者与纽璘明确支持阿里不哥。浑都海,率4万蒙古精锐骑兵驻六盘山,是阿里不哥的坚定拥护者。

在文官中,刘太平与霍鲁海先行抵达长安,负责征收关中财税,表面上是为四川军团供粮,实则暗中积聚战争所需的物资与力量。

1260年初,阿蓝答儿领数万蒙古军南进,与浑都海会合,意图逼退忽必烈在关中的势力。危急关头,忽必烈考虑放弃四川,召回兵马,于关中决战。

局势危急,何人能解?廉希宪当仁不让,他行事果决,手段强硬。一番动作后,陕甘、四川尽在其掌握,阿里不哥的念想也被他彻底击碎。

刘太平、霍鲁海抵达长安之际,廉希宪迅速奔赴关中,佯装弱势迷惑对方,随后突袭并将二人擒获,成功掌控了长安局势。

随后,廉希宪派遣汪良臣、刘黑马突袭四川,斩杀密里火者,致其军团瓦解。同时,他争取纽璘支持,成功拉拢,获得川北蒙古军,进一步强化了关中实力。

浑都海势力强大,对长安构成严重威胁。廉希宪命八春征兵,协同汪良臣、刘黑马布防抵御,成功阻拦浑都海进攻,为东道诸王军队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廉希宪的威猛令浑都海心生怯意,未敢轻取关中。阿蓝答儿加入后,局势逆转,二人合力,率重兵直逼长安,与廉希宪展开激烈交锋。

廉希宪前期准备充分,虽暂处劣势,但仍坚守阵地,为合丹争取了支援时间。待东道诸侯到达,他立即发起总攻,与阿蓝答儿、浑都海在耀碑谷展开激战。

耀碑谷战役中,汪良臣步兵以盾牌、弓弩抵御蒙古骑兵浑都海的进攻。风起时,合丹骑兵迂回至阿蓝答儿后方,发动突袭,致其二人兵败被俘,最终押至燕京处决。

阿蓝答儿与浑都海军团覆灭,重创阿里不哥。他痛失关中基地及西南补给线,导致漠北朝廷难以为继,连日常生计都无法维持。

阿里不哥为应对忽必烈的消耗战,向西北诸侯征税却遭拒。他转而放弃和林,进攻西北察合台汗国,与阿鲁忽决裂,导致失去盟友,处境愈发孤立。

1264年,漠北频遭雪灾旱灾,阿里不哥无力支撑,向忽必烈投降后暴毙。他的退出使忽必烈成为赢家,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元朝视廉希宪为最大功臣,若无他,忽必烈难拢东道诸王,或失关中、四川。南宋或复四川,阿里不哥得东道支持,夹击河北、山西,加之李璮叛乱,忽必烈难以应对。

廉希宪助忽必烈解难题,无论是征战、理政、治地、抚民,还是拉拢汉人学者,皆表现出色。在忽必烈的“金莲川幕府”中,廉希宪堪称最强支柱。

蒙元贤相,首推耶律楚材、廉希宪与伯颜。伯颜赞廉希宪:“真男子,真宰相。”29岁时,廉希宪已平定陕甘,为忽必烈建元奠定基石,军政才能卓越。

蜀汉丞相诸葛亮、前秦丞相王猛及元朝丞相廉希宪,皆为全能型宰相典范,难以再举第四。对于此观点,大家有何看法?